当燕王朱棣的骑兵如尖刀般刺穿位于郑村坝的大营时赤盈配资,五十万朝廷大军竟如沸汤浇雪般崩溃四散。更为可笑的是其统帅李景隆本人更是在寒夜中仓皇南逃,连象征威权的玺书、斧钺都弃之不顾。建文皇帝最为强盛的大军就此成为燕王朱棣的养分,后来朱棣召见李景隆对他说道:朕有今天,你是功臣呐!
名将之后
有的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出生就站在别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终点上,李景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明太祖的亲外甥,更是大明开国元勋中战功最为卓著者之一。李文忠这个人当年猛得一塌糊涂,在平定江南、北伐元廷的关键战役中屡建奇功,更难得地深得朱元璋信任,被封为曹国公,恩宠备至。
但是天妒英才,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极为悲痛甚至于亲撰祭文,命其配享太庙,葬于钟山之阴的明孝陵附近,这已经是人臣所能获得的最高哀荣了。
洪武十九年,作为李文忠儿子的李景隆承袭了曹国公爵位。本着爱屋及乌的心理,朱元璋对这个外甥孙寄予厚望,不仅让他掌管左军都督府的要职,还多次委以练兵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的重任,甚至让他主持西番茶马互市这等关乎边疆稳定的要务。《明史》中记载李景隆“读书通典故”,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在朝堂之上举止雍容,应对得体。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名将之后竟然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让人大跌眼镜。
明朝赵括
朱元璋驾崩,皇太孙继位,也就是建文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面对虎视眈眈的藩王叔叔们,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坐立难安。北方的四叔朱棣兵强马壮,建文皇帝急切地需要培植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体系,于是身份特殊地位尊崇并且在太祖朝积累了相当行政与练兵履历的李景隆迅速成为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宝贝。建文帝本着用人不疑的态度对李景隆委以重任,让他跟耿炳文一起参议军国重事。
靖难之战爆发之后,耿炳文在初战受挫后,黄子澄力荐:“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也,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太祖信任之,可当大任。” 于是,建文帝“亲饯之江浒,赐通天犀带赤盈配资,授斧钺,俾专征伐”。
建文帝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李景隆替换耿炳文,将所有的精锐五十万大军全都交给了李景隆。
然而,李景隆并不是朱允炆的白起,而是他的赵括。李景隆之前做的更多是行政管理和象征性的练兵,从未独立指挥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战。所以当他北上遇到戎马生涯丰富的朱棣的时候,这个公子哥即将彻底破碎。
破碎的庸将
建文元年九月,踌躇满志的李景隆进驻德州,调集各路兵马,合兵五十万,剑指北平。
然而经验老到的朱棣放弃永平、大宁,亲率朵颜三卫在内的精锐回援北平,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李景隆的军队一度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火器占据上风,甚至几乎以乱箭射杀朱棣本人。但是有时候打仗还有其他很多影响因素,朱棣抓住其内部帅旗倒塌混乱之际,亲率精骑绕到官军后方放火突袭。
李景隆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平时也就打打顺风局,如今被朱棣反冲锋一下子猝不及防,指挥完全失灵,五十万大军顷刻崩溃。
李景隆战败之后退守德州,不久又退到济南。此时建文帝非但没有严厉追责,反而听从黄子澄建议,再次给予其兵权。但是经过北方一战后,李景隆的胆气似乎已被彻底打掉。
在郑村坝之战中,李公子面对朱棣的猛烈冲击,竟然再次上演了弃军夜遁的丑剧,将皇帝赐予的玺书、斧钺等象征统帅权威的信物都丢在了军营之中。
朱棣看着李景隆留下的一片狼藉,轻蔑地评价道:“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今其众溃乱,不乘胜击之,更待何时?”
李景隆 一溃再溃,朝廷精锐丧失殆尽,战略主动权彻底落入燕王之手。更讽刺的是,当燕军最终兵临南京城下时,负责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竟与谷王朱橞一起,亲手打开了城门,将朱棣大军迎入京师!
李景隆的开门迎降,对朱棣夺取南京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朱棣在登基为帝之初,曾对其大笑道:你可是我的大功臣呐!朱棣加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并位居“靖难”首功之臣的班首,岁禄四千石,一时尊荣无比。
然而这种荒唐的富贵还没享受多久,李景隆的霉运就来了。永乐二年,周王朱橚弹劾李景隆在建文年间曾收受其贿赂。接着,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等大批朝臣群起而攻之,纷纷揭发李景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
在众大臣的极力反对之下,朱棣顺水推舟,褫夺了李景隆的功臣勋号,削去其大部分岁禄,仅保留曹国公爵位,勒令闭门思过。
然而风波并未平息。永乐二年末,李景隆再次受到满朝文武的攻击,在大家的努力下,他被革除一切爵位,与弟弟李增枝及妻、子等数十口人一同被禁锢于私宅之中,郁郁而终。
倍加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